首页

学生工作

首页 > 学生工作 > 正文

“三全育人学业导师制”系列活动(三十一)——⼤学⽣活回望与展望

青春中场:四位大二学生的大学生活回望与展望

时间, 2025年5⽉10⽇

地点:9号楼物理实验办公室

走过两个年头,站在大学“中场”的位置上,回望曾经的 迷茫与挣扎、坚持与突破,每一个人都在悄然改变。

半导体与物理学院的学业导师杨常青与本学院的四位大 二 学生——赵沾旭、张兴龙、张之源、 米嘉伟进行了座

谈。几位同学用真诚的言语,分享了对大学生活的感 悟、成长的转变与未来的期许。

赵沾旭:大学让我学会慢慢来,也允许自己脆弱

赵沾旭回忆, 大一刚入学时, 自己几乎每天都在“自我 比较”中度过。“看别人社团活动、成绩都很突出,就会 觉得自己是不是哪里不够好。 ”他说那时最大的情绪是 “焦虑”和“跟不上” 。

但到了大二,他开始意识到,每个人的节奏不同,“慢 一点并不代表失败”。他学会把注意力从他人身上收回 来,去关注内心的状态,调整节奏,也更加珍惜独处时 间。

“大学不是一个必须‘高效产出’的工厂, 而更像是一个 让你了解自己的花园。 ”他希望未来两年, 自己能保持 稳定和耐心,“接受不完美,也享受变化。”

张兴龙:真正的成长,是敢于向他人敞开心扉

“我一直是个挺沉默的人 。”张兴龙说, 自己在大一时很 抗拒结交新朋友,觉得“理工男就该安静搞自己的事” 。

直到一次班级活动中,他和室友的争执意外成为契机。 “我鼓起勇气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,结果大家反而更 理解我了。 ”那之后,他逐渐打开心扉,不再躲避人际 关系,也主动参与到班级组织和志愿服务中。

“大学让我明白 , 人不能封闭在自己的壳里。你越愿意 去沟通,世界就越愿意回应你。”他说自己最大的变化 是:不再怕表达,也不再怕被拒绝。

张之源:学会与自己和解,是我最大的进步

张之源一直是“计划型选手”,他喜欢把日程安排得满满 当当,但到了大学后他却发现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。

“有时候就是会情绪低落,就是会无缘由地失眠,就是 做不完所有事。”他说, 大一时他常因此内疚甚至自

责,但后来在阅读、冥想和心理讲座的过程中,他开始 学习与自己“和解” 。

“我终于意识到,情绪不是敌人,拖延不是失败。 ”他 说, 大二 的自己更加接纳自己的节奏,也学会了在压力 中寻求喘息空间。“大学教我最大的一课,是如何成为 那个对自己温柔的人 。”

米嘉伟:走出去之后,我开始认真思考我是谁

“我以前总觉得, 大学就是学好知识、找个实习,然后 毕业。”米嘉伟坦言, 大一时他一直按着“模板”在生

活,机械地完成学习和任务。

直到大二他有机会参与一次跨校交流项目,接触了来自 不同背景的同龄人,“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,每个人都 可以有不一样的答案。 ”

从那之后,他开始尝试跳脱“标准轨道”:加入了校广播 站、参与人文类讲座、尝试写散文。“大学不应该只是‘通 向工作’的一段时间,它应该是你探索‘我是谁’的过

程。”

结语:中场是暂停,也是重新选择的机会

四位同学没有讲他们拿了多少奖项,也没有讲多少技术 细节,但从他们的话语中,能感受到大学生活最本质的 东西:成长不是结果,而是过程;不是外在成绩,而是内在变化

站在大二 的尾巴上,他们开始明白 , 大学不仅是“上的 每一门课”,更是“走过的每一个情绪”、经历的每一次 告别、和自己和解的每一瞬间。

正如他们的导师杨常青老师所说:“大学不是用来完成任 务的, 而是用来认识自己、认识世界、认识技术价值的。 大二,是一个重要的沉淀阶段,真正决定未来方向的起 点。”

未来或许依旧模糊,但他们已学会在模糊中前行。在这 条叫做“大学”的路上,每个人都在成为更真实的自己。

未来仍在继续,他们也已准备好,从“中场”重新启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