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学生工作

首页 > 学生工作 > 正文

“三全育人学业导师制”系列活动(九十七)——师生见面 增进了解

大学未来规划座谈会记录

时间:2024年12⽉11⽇

地点:9号楼311教室

参与人员:杨常青老师(学业导师)、曹方阳、刘道望、刘旻昊、贾冯天元(大学一年级新生)

主题:如何规划大学生活与未来发展

开场发言

杨老师:

同学们,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座谈会!作为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,你们正处在人生的新阶段。这是一个探索自我、积累能力的关键时期。今天我们就“未来规划”这个话题畅所欲言,结合你们的想法与疑问,一起探讨如何度过充实且有意义的大学生活。请大家随意发言,说说自己的想法或困惑。

交流环节

曹方阳:

杨老师,我对“未来规划”这个概念有些迷茫。不知道是不是一定要把目标设得很清楚?如果现在还不确定以后想做什么,该怎么办?

杨老师:

你的疑惑很有代表性。很多同学在刚上大学时都会有这种感觉,其实规划未来不一定非要一步到位。可以从小目标开始,比如专注于本学期想学会什么技能,或者达成什么成绩。这些短期目标会 帮你逐渐找到兴趣和方向。大一是一个探索期,多尝试、多接触,你会慢慢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。

刘道望:

老师,现在时间变得很自由,我觉得很容易浪费掉。我试过做计划,但经常坚持不了几天,有什么好的建议吗?

杨老师:

时间管理确实是大学生活中的一大挑战。我建议你可以试试以下方法:

1.把目标细化: 比如每天完成多少学习内容,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,但要保证行动力 。

2.利用时间块:将学习、活动和休息分成小时间段,这样任务会更容易完成。

3.设立奖励机制:完成任务后可以给自己一些小奖励, 比如休息一会儿或做喜欢的事情。时间管理需要习惯的养成,试着坚持21天,你会发现自己慢慢适应了。

刘旻昊:

杨老师,我听说实习、 比赛对以后找工作很重要。但我担心大一还没掌握多少专业知识,参加这些活动是不是有点早?

杨老师:

大一的确是打基础的阶段,但这并不妨碍你参与一些适合的活动。 比如,校内的志愿服务、创新创业大赛或者短期的社会实践都可以帮助你开拓视野、积累经验。同时,这也是一个试错的机会,可以让你更明确未来的兴趣和方向。

实习方面可以等到大二或大三再深入参与,那时候你会对专业有更多了解。大一可以以兴趣为导向,先尝试看看,不用太有压力 。

贾冯天元:

老师,我觉得大学里人际关系好复杂,不知道怎么处理,有时候觉得自己好像不太擅长社交。

杨老师:

很多人刚进入大学时都会有类似的感受。人际关系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, 首先要从建立良好的基础关系开始,比如和室友、同班同学保持友好和真诚的互动。

如果不太擅长主动交流,可以多参加团队活动, 比如小组作业、社团活动或志愿服务,这些场景能让你自然而然地和人建立联系。慢慢地,你会发现自己在不经意间就融入了大学的社交圈。

刘道望:

那是不是要“刻意扩展人脉”? 比如参加很多社交活动?

杨老师:

不必刻意扩展人脉,人际关系的质量远比数量重要。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,共同成长,远比参加大量社交活动有意义。记住,真诚是最好的社交方式。

曹方阳:

杨老师,如果我发现自己并不喜欢现在的专业,该怎么办?转专业会不会太麻烦?

杨老师:

首先,不要太早否定自己的专业。你可以通过更深入地了解课程内容、就业方向,或者和学长学姐 交流,看看是否只是对专业还不够熟悉。

如果确实觉得不合适,也可以考虑选修其他领域的课程或申请转专业。大学是允许调整的,只要有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,任何选择都是值得的。

刘旻昊:

那如果我们的未来规划过程中发现走错了怎么办?是不是会浪费时间?

杨老师:

规划并不是一条固定的路线, 而是一种指引方向的工具。即使发现某个选择不合适,也不要觉得浪费了时间,因为每一步尝试都能带来经验和成长。大学是允许试错的阶段,关键是要从中总结经验,调整方向。

总结与寄语

杨老师:

今天的座谈会讨论非常精彩,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。最后,我想送给大家一句话:未来规划不在于一蹴而就,而在于不断尝试与坚持。

大学四年是探索自我、积累能力的重要阶段,希望你们都能勇敢尝试、 用心规划,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。

贾冯天元:

谢谢老师!今天的座谈让我明白了,不用害怕迷茫,规划就是一个慢慢调整的过程。

刘道望:

是的,感觉以后不会再因为时间管理问题而拖延了!我会试着把目标细化,做好日常规划。

刘旻昊:

我觉得多参与活动、多探索很重要。谢谢老师和同学们的分享!

曹方阳:

今天的讨论让我更有信心去面对大学生活了。谢谢杨老师和大家!

后记

本次座谈会在轻松而富有启发的氛围中结束。四位新生对大学生活和未来规划有了更深的理解,也明确了努力的方向。杨老师的建议不仅帮助同学们解答了当前的疑惑,更为他们未来四年的成长指明了方向。